回归街道生活·提升社区活力——大连红凌路西侧地段更新设计丨环境设计本科17级景观设计三课程设计展
2020年春季学期,面对新冠疫情的影响,环境设计专业17级师生通过线上设计课程研讨的方式展开,终期“云”评图,以同学分享设计成果,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了线上交流与学习,本次设计作业展也是疫情期间系列特色教学成果之一。
课程简介
本次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17级景观设计课的第三个课题。此前该班的两个景观设计课题分别为口袋公园设计与住区景观设计。本课题是同学们第一次从城市设计角度,运用多学科知识对社区生活、居住环境进行思考。尤其当下面对新冠疫情的影响,同学们希望重塑与居民生活最为密切的街道、社区公园等开放空间,提升以社区为单位的健康邻里生活,尝试为自己所在的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深度发展,既有城市环境提升和存量空间品质改善成为当前建设领域的重要课题。在城市设计和建设管理中,传统道路建设模式与当前城市发展需求之间面临的种种不适应越发突出:比起宽阔的车道,市民们更加关切城市环境和品质,更加向往社区的归属感,更加追求舒适而丰富的街道、社区生活。因此本课程选址大连市博远路、红凌路、学子街三条市政道路围合的三角形地块进行设计实践,要求将场地范围内更新为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场地周边用地属性复杂多样,内部东西与南北向均有高差,是带有一定自然环境和地形的地段,通过对较为复杂场地的研究,探索对生活行为与场地空间在功能,交通组织,景观,以及使用者互动关系各方面的理解,以此引发设计。
课程安排
2019-2020年 春季学期 8周
指导教师
高莹 任欣欣
部分作业展示
01
设计者:王超业
设计名称:彬彬济济 藤蔓繁茵
设计说明:依据场地富有活力的在地背景,从植物旺盛生长“向上”的势头中汲取灵感,希望从植物的生长状态中进行归纳演绎,并将独特的精神和丰富的形态赋予到公园的社区氛围之中,最终形成在空间上连续、贯穿,功能和形式紧密结合,创造出一个极具观赏性又具参与性的社区公园景观。
02
设计者:郑峻松
设计名称:“电波公园”--回归街道生活,探寻城市情感
设计说明:本场地从实际情况出发,用理性来看待场地的同时,给场地赋予了情感化的特征,将场地五大园区对应喜怒哀乐的情感,和“风林火山”的情感名称。目的是希望它能够成为城市的脉搏,城市的脉搏必定是多变的,是能够反应这片土地上的人类情感的。有情感的生活,才是真正的活力源泉。场地命名为“电波公园”意为,请在这个场地里寻找属于自己的电波频段,将这个地段,变为城市的频段,成为永不消逝的电波。
03
设计者:傅瑞安
设计名称:回归街道· 生活
设计说明:基地紧邻城市道路,周边学校丶商铺等繁荣发展,缺少为各个年龄段提供的休闲娱乐空间。本次红凌路地块设计欲在满足基本公园需求的情况下创造更多的公园特色,打造“全龄化”的社区公园。将自然景观引入生活,使生活回归街道。
04
设计者:郝洋
设计名称:再会,巴比伦
设计说明:设计在分析场地现有人群和可能发生的行为的基础上,将“布”这一元素引入并进行沟通。将场地空间划分为向内与向外以回应复杂人群的使用需求。受到“新巴比伦”项目的启发,设计通过布的叠、柔、结等形态演变,将场地更多的开发可能提供给使用者,旨在创造一个有无限延伸可能的、能动的、永生的城市空间。
05
设计者:李芳泽
设计名称:绿色社区,活力自然
设计说明:原场地南北地形狭长,存在高差起伏,并无合理规划,商业街也存在占道停车等现象。本次设计为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了全龄友好,生态友好,活力社区三大主题,具体措施有按年龄精心规划的功能分区,雨水处理系统和慢跑漫步双线并行的环线系统等。打造出一个活力自然的绿色社区公园。
06
设计者:孙慧颖
设计名称:绿脉
设计说明:“绿脉”——生活由此转向自然。通过绿叶脉络形式,串联园内生态景观,着力打造自然野趣,生态教育,社区休闲,文化交流的综合性生态公园。以生态绿道的景观形成园内“绿廊”,使人们在交流中享受自然,在自然中收获快乐。街道改造尊重“完整街道”设计理念,打造安全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
07
设计者:刘玥
设计名称:回归街道生活 提升社区活力
设计说明:基地位于大连市红凌路西侧地段,作为城市开放空间,建设和基础设施更新相对滞后,难以满足高密度人口生产生活的需求。本设计旨在赋予城市活力,让城市开放空间亦可展现城市魅力,打造舒适宜人的城市开放空间。在保证公园功能最大化与美观的同时将雨水花园的理念贯穿设计中,一定程度上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08
设计者:乌云娜
设计名称:创·生活——创客城市开放空间
设计说明:根据所在区域周边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与朝气勃勃的社区群体风貌对场地进行分析,抽取出“创”精神的概念,并使之与周边人群“休闲与交流”的需求结合,创造出一个生机盎然、活泼灵动的创客城市开放空间。此空间可以作为城市中的共享空间,为创客、高校师生与周边社区人群提供舒适的交流空间与悠闲的灵感时光,充分体现区域文化与人文关怀.
09
设计者:王书行
设计名称:回归生活与自然——诗之园
设计说明:场地选址位于大学城周边,文化素养高,设计旨在满足人们生活的娱乐需求,提升生活质量,将发扬传统的诗文文化,以文化带动城市周边活力,为现代的城市生活带来文学与经典之美。场地设计正如作诗流程,分为镜花水月四大主题,创造一个文化与自然相结合的乐活空间。
10
设计者:张琬晴
设计名称:改造社区的“小透明”
设计说明:根据基地的现状分析,针对场地目前的“透明”状态进行改造。如何能吸引社区居民?从这个问题出发,分析出周边居们对公园的最高利用时间及功能需求。通过设计手段将这些小主题重新排列组合、强化取舍,得到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灯光散步公园。
图文来源 | 建筑与艺术学院2017级环境设计
图文编辑 | 韩佳益
责任编辑 | 刘倩